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4-06-09 点击数: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校人字〔2014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特别是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队伍结构尚需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为适应高水平特色名校建设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第四次党代会和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高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特色名校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总体目标。不断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高水平特色名校建设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师资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生师比力争达到优秀水平;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以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特色鲜明;专业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青年教师储备等专业教学梯队梯次合理、稳定。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学术行为

3.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选聘优秀专任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校风校纪建设、论坛活动、文化引领等,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积极引导教师严格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定期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级、岗位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查处学术不端和失范行为,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严肃予以处分或者撤销教师资格。

三、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制定优惠政策,实行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人理念,建立和完善“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对于学校重点学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科研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实行季节工作制或短期工作制,并根据工作实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

6.严把招聘质量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师资自然减员情况和教学工作需要,严格标准条件,注重品行要求,做好师资招聘工作。上级批复的用人计划全部用于师资招聘,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解决传统优势学科、师资紧缺专业师资,保持师资队伍规模的合理增长;提高新进师资的学历学位要求,同等条件下博士优先、外校毕业生优先,使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7.推进青年教师学历提升,支持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鼓励专任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任中青年教师申请进入我校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创新能力。

8.坚持专兼结合,多渠道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激励和管理措施,调动附属医院、教学基地师资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经学校批准,各单位可以聘任双聘教授、返聘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师资紧缺专业,可以聘请兼课教师。通过以上灵活方式,着力解决教师目前编制不足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固定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坚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能力

9.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调校内外相关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岗前、岗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10.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出台《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意见》,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形式,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建设。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对从事教学工作不满2年的新进专任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实施“一对一”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导师由学院根据青年教师从事的学科专业指定,时间为1年。经考核合格的,学校在核定教师工作量时给予导师30标准课时补助。

12.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在特色名校建设周期内,每年重点遴选20名左右年龄在4 0岁以下的一线青年教师,列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和资助。学校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高层次学术交流创造条件,以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主,兼顾其他专业,每年由学校资助选派10名左右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

13.设立“教学型教授岗”。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充分调动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职称评审中,对于达到上级规定的职称评审基本条件,经严格考核和综合评价,教学成绩特别突出的,实行单列计划推荐评审。经上级高评委评审通过后,聘任其进入“教学型教授岗”。

14.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短期挂职、调查研究、合作科研、临床实践和带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等形式,深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际情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010年以后新进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时,应有担任至少1年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经历。

五、深化人事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15.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和管理制度。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开放、动态的教师管理机制和流动有序、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竞争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6.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理念,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教师岗位续聘和校内分配的主要依据。

17.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专职教师中的教授原则上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不少于40学时,副教授不少于80学时;管理人员中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学生授课不少于20学时,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18.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坚持职称晋升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教学工作和教学成果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的权重;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使分配向一线教师和拔尖人才倾斜;定期开展校级教学名师等评选,奖励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在人才培养中成绩显著,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配套奖励。

六、健全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

19.加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

20.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按照不同专业建设情况,统筹安排一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和教师培训经费,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1.建立目标责任制。学校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各学院要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和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细则,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2.做好教师服务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认真负责、回应及时、公正公开、高效快捷的原则,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鼓励教师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的校园氛围;要及时总结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形成学先进、讲贡献的良好氛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年3月7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事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