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
鲁发[2004]15号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方法
(一)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业单位队伍庞大、门类繁多,广泛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已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事职责划分不清,布局结构不够合理,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和分配机制不活,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加重了财政负担,影响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产出效益。因此,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客观要求,必须提上重要工作日程。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提高其运行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通过改革,全面改善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基本思路方法。实施配套改革,坚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统筹规划,配套进行。实行分类改革,根据职能任务、经费来源状况和今后发展方向,将现有事业单位区分为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经营开发服务类3种类型,分别确定不同的改革重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工作步骤,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
1.加强管理,规范精简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系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政府规章规定,从事具体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事业单位。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要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统筹考虑。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为: ――
——按照政事分开和行政授权法定原则,遵循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相协调以及行政审批职能与具体行政执行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的改革发展趋向,依法界定和调整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现承担的无法律、法规授权的政策制定、审查审批职能要收归行政机关;执法与服务不分的要进行剥离,技术检测、检验、鉴定机构不再承担行政执法职能。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职能相近、交叉重复或职能单一、设置分散的,要予以归并重组;一个